为什么梨园春会衰落到几乎无人问津?
多数80后、90后的河南人都有相似记忆:每逢周末晚间固定时段,父母总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专注收看河南卫视的一档戏曲节目。这档自1994年开播、持续播出三十年的《梨园春》,曾在全国范围内引发收视热潮。然而时至今日,该节目已逐渐式微,不仅年轻观众群体大量流失,连原有核心受众也显著减少。这种转变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梨园春》播出三十年,其衰落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涉及戏曲行业演进、社会环境变迁及节目自身调整等多重原因。
广播电视媒体走向式微
《梨园春》的衰落,外部因素在于广播电视媒介的没落。
生产力水平与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大众媒体传播形式愈发多元,在此背景下,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依托的《梨园春》走向衰落成为必然。
戏剧最初主要通过舞台剧形式得到广泛传播。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兴起后,舞台剧形式受到显著冲击,因其设计初衷并非适配屏幕播放或镜头拍摄需求。直至《梨园春》等戏曲类节目出现,戏剧与电视媒体开始形成融合,其中《梨园春》可视为传统戏剧文化与电视媒体结合的开创性实践。
但此类融合与转变速率远不及媒体介质更新速度。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存在内容陈旧、创新滞后、同质化突出、商业模式守旧等问题,亟需引入新技术,改造原有模式,以契合时代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媒介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前,梨园春的发展与广播电视媒介紧密相连。
不仅如此,民众娱乐形式愈发多元。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观众的《梨园春》,其受众已不满足于仅在电视前观看节目。伴随新技术、网络及移动设备的普及,该群体活动空间持续拓展,娱乐选择更为丰富。
中老年人对社交与健康生活的需求程度,有时超出年轻人。自2011年起,广场舞在全国范围流行,已能说明此现象。即便不参与广场舞活动,中老年人相较于需特定场合与经济投入的电视观看,通过手机可随时浏览抖音内容、聆听有声小说、观赏网络短剧。此类娱乐途径不仅选择更多样且贴合个人喜好,还具备传统电视所缺乏的社交属性。
豫剧文化走向式微
《梨园春》走向衰落,深层缘由在于豫剧自身发展陷入困境。受诸多因素影响,豫剧文化面临生态环境破坏、专业人才匮乏、创新动力不足等状况。
社会环境变迁使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日趋严峻。豫剧作为根植于特定民俗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社会改造与思想革新运动,连带导致部分传统文化及民俗形态遭到否定,对豫剧的生存发展形成显著冲击。
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济体制变革引发了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人们愈发浮躁且崇尚金钱至上。众多以往获政府支持的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骤然进入市场,却难以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进而被贴上“无盈利价值”的标签。
过去,河南地区戏剧形式并非仅有豫剧,京剧、怀梆、花鼓戏、曲剧等多种剧种与豫剧同台竞技,共同推动了彼此发展。如今,这种多元共生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民间艺术多样性与活力的衰退,是《梨园春》节目难以逆转的趋势。
除生存环境外,受部分社会因素影响,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一批正值盛年的豫剧演员,因经历艺术活动停滞期,其综合素养显著下滑;老年演员因体力衰退,难以胜任高强度工作;而青年演员的培养又需长期积累,这致使豫剧艺术一度出现传承断档。这对在新环境中艰难发展的传统艺术而言,无疑是重大冲击。
尽管如此,豫剧在民间仍有深厚根基,其精髓在于通俗易懂与直截了当的表达。不过,近年来豫剧逐渐与群众产生了距离。
核心问题在于,原本极具包容性且深深扎根于民众的豫剧,近年来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做出相应的创新与调整。当前流行的经典剧目片段,多聚焦于历史人物与事件,涉及现代生活的题材较为稀缺。尽管观众对经典剧目耳熟能详,但持续的重复演绎易导致审美倦怠。缺乏共鸣、未反映社会现实的剧目,与民众需求脱节,此类艺术形式难以获得广泛认可实属必然。
节目自身质量下滑
除豫剧传承自身因素外,《梨园春》衰落最关键因素在于节目质量下滑。就中老年人怀旧心理而言,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梨园春》都应拥有一批忠实观众,但当前形势显示,中老年观众群体也大量流失,不少人认为《梨园春》已失去原有韵味。
到底是何处出现了变化,导致感觉不同了?
《梨园春》最初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受众范围广泛且作为戏曲类节目开创者具有显著特色,即群众基础广泛与节目形式创新。然而,伴随时间推移,这两大优势已不复存在。
《梨园春》起初因节目形式多样、互动效果出色,赢得大量观众。其首创的戏曲擂台赛,确立了以戏迷为核心、受众为节目发展导向的定位。海选时,观众可现场观看节目录制并报名参与;擂台赛阶段,场内外观众均能通过多渠道为选手评分。这种互动模式,正是《梨园春》盛行时创新与大众参与特质的展现。
《梨园春》不仅呈现豫剧,还汇聚全国各流派剧种同台演出,同时融入戏剧之外的其他节目形式,节目整体呈现多元共荣态势,吸引更广泛观众群体。
近年来,《梨园春》专家评委团队呈现显著固化态势。国内剧种众多,豫剧内部亦分诸多流派,但当前《梨园春》评委构成中,常派代表人物占据多数,如小香玉等。值得注意的是,小香玉在资深戏迷群体中的专业认可度已存疑,而《梨园春》为吸引流量,甚至引入非戏曲专业人士参与评审,此举实属损害节目专业形象。
若一个戏曲节目失去戏曲核心且不再贴近群众,其衰落则成必然。
新时代的发展趋向
曾风靡一时的豫剧及以之为代表的《梨园春》节目正呈衰落态势,此非积极现象。鉴于其承载的重要价值,不仅《梨园春》节目自身需付出努力以改善现状,社会各界亦应给予相应保护。
如同地球生态环境稳定依赖物种多样性,文化生态持续发展同样需维护文化多样性。单一文化消亡势必波及多种其他文化形态,尤其豫剧在中国具备深厚群众根基。
《梨园春》虽曾凭借创新特质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但受节目自身缺陷及豫剧内容长期创新不足影响,豫剧生存环境依然严峻。
豫剧文化需在社会环境持续变化中不断革新,以规避消亡风险。清代戏剧家曾言:“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僵。”此需众多豫剧从业者持续实践,并获社会各界支持。
但创新过程中,不应舍弃平民特质,过度追求艺术高度,此乃近年来诸多文艺创作在创新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对于《梨园春》节目而言,需更紧密围绕戏曲、戏迷、观众三者结合的理念。戏曲作为该节目的核心,在创新过程中务必坚守其本质与专业性;戏迷和观众构成节目的主体,只有充分吸纳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保障其权益,节目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最后是技术与节目形式的革新,《梨园春》曾以新颖的节目形式作为亮点,但初始的创新模式仍需持续探索与完善,不可停滞不前。应主动融入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这既是挑战也蕴含机遇。唯有如此,节目方能持续发展。
《传播学视角下河南卫视〈梨园春〉的式微与“重生”路径》 刘兴豪相关研究
从《梨园春》的演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豫剧的复兴路径——何易洋
热点资讯
- 2025-07-05伊能静秦昊巴黎甜蜜同游, 身材变化引网友热议
- 2025-07-26《英雄联盟》冠军选手:大乱斗比单排更有训练价值
- 2025-07-31潘江担任山西男篮主教练 曾执教青年队多年
- 2025-07-18隐士林逋写下绝美情歌,生活简朴却情感丰富,让人唏嘘不已
- 2025-09-18击败葛优、刘烨、易烊千玺,27岁河南籍演员获金鹿奖影帝!
- 2025-07-02这还一个都没有呢!文胖:湖人在本周结束前甚至可能签下两名中锋
推荐资讯
- 中越 “车同轨” 达成共识,只有中国能搞定的南北高铁,越南要拱手让人?
- 《外滩探秘》女主Madelyn Cline谈最爱玩的游戏:是PS5《死亡回归》
- 这还一个都没有呢!文胖:湖人在本周结束前甚至可能签下两名中锋
- 河北十一个设区市颗粒物浓度全面达标 蓝天来之不易靠治理
- 平台型网络安全提供商斗象科技完成2亿元桥梁战略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