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都败在了同一个地方?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相同的战略错误,不是去打莫斯科,而是另一边这个问题要先解决

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何都败在了同一个地方?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相同的战略错误,不是去打莫斯科,而是另一边这个问题要先解决

发布日期:2025-09-19 05:02    点击次数:182

一道23英里宽的死亡之海

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告诉你,仅仅英里宽的一道海峡,竟然成为了欧洲历史上两位最强大征服者的滑铁卢,你会相信吗?

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历史却无情地证明了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事实。拿破仑·波拿巴和阿道夫·希特勒,这两个在不同时代横扫欧洲大陆的传奇人物,最终都败在了同一个战略错误上——他们都没有优先解决英国这个心腹大患。

英吉利海峡,这条看似平静的水道,实际上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屏障,更是战略上的分水岭。无数征服者在这里折戟沉沙,而英国也正是凭借这道天然屏障,一次次地逃脱了被征服的命运。

拿破仑的欧洲梦:差一步就是千古帝业

横扫欧陆的科西嘉雄鹰

1804年,当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为自己加冕时,整个欧洲都在他的脚下颤抖。这个身材矮小的科西嘉人,用他的军事天才和政治手腕,几乎把整个欧洲大陆都变成了法兰西帝国的后花园。

奥斯特利茨战役,拿破仑以7万兵力击败了俄奥联军万人,这一战被誉为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普鲁士军队在一天之内几乎全军覆没。瓦格拉姆战役,奥地利再次俯首称臣。弗里德兰战役,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在提尔西特与拿破仑握手言和。

1807年,除了英国之外,整个欧洲大陆都已经被拿破仑征服或者控制。神圣罗马帝国在他的打击下分崩离析,普鲁士被削弱到只剩下几个省份,奥地利屡战屡败,俄国也被迫与法国结盟。

那道令人绝望的海峡

然而,就在拿破仑的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英吉利海峡对岸的那个小岛国却依然顽强地抵抗着。这让拿破仑无比恼火,也让他意识到,只要英国一天不倒,他的欧洲霸业就不可能真正稳固。

拿破仑曾经在布洛涅集结了15万大军,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直捣伦敦。他甚至制造了2000艘平底船,想要一举解决英国问题。但是,法国海军的实力远远不如英国皇家海军。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纳尔逊率领的英国舰队彻底击败了法西联合舰队,拿破仑的跨海作战计划彻底破产。

面对无法跨越的海峡,拿破仑改变了策略,实施所谓的大陆封锁体系。他试图通过经济封锁的方式,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往来,从而迫使这个小店主的国家屈服。

大陆封锁:看似完美的经济战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在理论上确实很有道理。当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刚刚起步,对欧洲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如果能够彻底切断英国与欧洲的贸易联系,英国的经济确实会受到重创。

1806月,拿破仑在柏林颁布了著名的柏林敕令,宣布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年,他又在米兰颁布了米兰敕令,进一步加强封锁措施。按照这些敕令,任何与英国进行贸易的中立国船只都将被视为敌人。

在封锁的最初几年里,这个策略确实给英国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英国的出口贸易大幅下降,失业率上升,甚至出现了经济危机的苗头。

海外殖民地:英国的救命稻草

但是,拿破仑严重低估了英国的海外殖民体系。当欧洲大陆的市场被关闭时,英国迅速将注意力转向了自己庞大的殖民地网络。

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还有加勒比海的众多岛屿,这些殖民地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原材料,也成为了英国商品的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是,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牢牢控制着全球的海上贸易通道。

与此同时,大陆封锁体系也给法国和其盟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欧洲大陆的商人们迫切需要英国的工业品,也需要向英国出售自己的农产品和原材料。封锁政策实际上是双刃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俄国的背叛与莫斯科的烈火

1810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开始对大陆封锁政策感到不满。俄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对英国的粮食出口,封锁政策让俄国的经济陷入困境。沙皇开始暗中违反封锁令,允许中立国船只在俄国港口进行贸易。

这种背叛行为让拿破仑勃然大怒。他认为,如果不能严厉惩罚俄国,整个大陆封锁体系就会土崩瓦解。于是,拿破仑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东征俄国。

1812月,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跨过尼曼河,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灾难性的一次远征。这支被称为大军团的部队,集结了法国本土、意大利、德意志各邦、波兰等地的精锐部队,堪称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战争的初期,拿破仑确实势如破竹。博罗迪诺战役,虽然法军伤亡惨重,但俄军还是被迫撤退。14日,拿破仑的军队开进了莫斯科,这位法兰西皇帝站在克里姆林宫的城墙上,俯瞰着这座古老的俄国首都。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俄国的投降,而是一座空城和熊熊燃烧的大火。莫斯科总督罗斯托普钦下令烧毁城市,拿破仑发现自己占领的只是一片废墟。更可怕的是,俄国人采用了焦土政策,沿途烧毁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资,法军的补给线被拉得越来越长。

灾难性的撤退

当拿破仑意识到无法在莫斯科过冬时,已经太晚了。19日,法军开始撤退,但等待他们的是更加残酷的现实。

俄国的严冬提前到来,气温骤降到零下度以下。缺乏御寒装备的法军士兵成批冻死在撤退路上。哥萨克骑兵像幽灵一样在四周游荡,不断袭击掉队的法军。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主力紧追不舍,时刻寻找着歼灭法军的机会。

别列津纳河战役成为了拿破仑俄国远征的最后一幕悲剧。在这里,法军损失了大部分剩余力量。当拿破仑回到巴黎时,他的万大军只剩下了不到万人。

多米诺骨牌的倒塌

俄国远征的失败,成为了拿破仑帝国崩溃的开始。那些曾经被迫屈服的欧洲国家,看到法军的虚弱后,纷纷起来反抗。普鲁士、奥地利、瑞典相继加入反法联盟。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英国始终是反法联盟的核心力量。英国的金钱、武器和海军支持,让反法联盟能够持续对法国施加压力。如果当初拿破仑优先解决了英国问题,他就不会面临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也不会在俄国远征时腹背受敌。

希特勒的闪电梦魇:重蹈覆辙的悲剧

第三帝国的闪电崛起

一个多世纪后,历史似乎要重演。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用更加先进的战争机器,再次震撼了整个世界。

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堪称军事史上的革命。装甲部队的快速突破,航空兵的密切配合,步兵的快速跟进,这种全新的作战模式让传统的军事理论变得过时。波兰在27天内就被彻底击败,法国这个曾经的欧洲军事强国,在短短6周内就宣布投降。

194022日,在康边森林的同一节火车车厢里,希特勒强迫法国签署了投降协定。这节车厢正是1918年德国签署投降协定的地方,希特勒用这种方式来象征性地洗刷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耻辱。

到了年夏天,除了英国之外,整个西欧都已经被德国占领或控制。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这些国家的军队在德军面前几乎毫无抵抗能力。希特勒站在欧洲大陆之巅,俯瞰着自己的征服成果。

敦刻尔克:英国的生死逃亡

然而,就像当年拿破仑面临的情况一样,英吉利海峡再次成为了德国征服者面前的天然屏障。

敦刻尔克大撤退成为了二战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当德军的装甲部队逼近海岸时,英国远征军和部分法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在这个关键时刻,希特勒犯了一个至今仍被军事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错误——他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

这个停止令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被包围的英军,有人说是希特勒担心装甲部队在沼泽地形中损失过大,还有人认为希特勒当时仍然对与英国和谈抱有幻想。

无论原因如何,这个停止令给了英国人宝贵的时间。从526日到4日,在"发电机行动中,英国动员了所有可以动员的船只,从军舰到渔船,从游艇到拖船,总共救出了33万多名官兵。

虽然英军丢弃了大量重装备,但保存了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这次撤退保住了英国军队的骨干力量,为日后的反攻保留了希望。

不列颠空战:争夺制空权的生死决战

敦刻尔克撤退之后,希特勒意识到要征服英国,必须首先夺取制空权。月,德国开始对英国进行大规模空袭,史称不列颠空战。

德国空军拥有近3000架作战飞机,而英国皇家空军只有约1500架。从数量上看,德军占有明显优势。但是,英国拥有一项秘密武器——雷达。

英国在海岸线上建立了完整的雷达预警网络,能够提前发现来袭的德军机群。这让英国战斗机可以在最合适的时机升空迎战,而不需要进行无效的巡逻飞行。

更重要的是,英国的飞行员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被击落的英国飞行员可以跳伞后继续参战,而德国飞行员一旦被击落就会成为俘虏。这种主场优势让英国在飞行员数量上逐渐占据了上风。

经过3个多月的激烈空战,德国空军损失了近1700架飞机,而英国皇家空军损失了约900架。更重要的是,德军始终无法获得制空权。到了10月底,希特勒不得不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

丘吉尔的坚韧与美国的支持

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他的那句著名演说——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上战斗,我们将在山丘上战斗;我们绝不投降,激励了整个英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与此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开始向英国提供支持。罗斯福总统推出了租借法案,向英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虽然美国当时还没有正式参战,但这种支持对英国的坚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英国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保留了一个重要的基地。如果英国倒下了,德国就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对付苏联,整个战争的格局将完全不同。

巴巴罗萨:重演拿破仑的悲剧

就像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希特勒在无法征服英国的情况下,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的苏联。1941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对苏战争。

希特勒投入了190个师,近400万人的庵大军队,试图在短时间内彻底击败苏联。在战争的初期,德军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基辅战役,德军包围歼灭了苏军65万人。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相继失守,德军兵锋直指莫斯科。

月,德军已经推进到距离莫斯科只有30公里的地方。希特勒甚至已经开始计划如何庆祝胜利,德国的宣传机构也在准备宣布战争的结束。

莫斯科保卫战:冬季将军的再次降临

然而,历史再次重演。就像当年拿破仑面临的情况一样,德军在莫斯科城下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和严酷的冬天。

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气温骤降到零下40度以下。德军士兵缺乏御寒装备,大量士兵被冻伤甚至冻死。坦克和飞机因为严寒而无法正常运转,德军的作战能力急剧下降。

12日,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发动了反攻。这次反攻动用了100万新兵,这些部队主要来自西伯利亚,他们适应严寒气候,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德军措手不及,被迫后撤数百公里。

这是希特勒军事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也标志着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从此以后,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再也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太平洋战争:轴心国的战略失误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1日,希特勒主动对美国宣战,这个决定被后来的史学家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犯下的最大战略错误之一。

美国的参战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力量对比。美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盟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英国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有了最强大的盟友。

如果希特勒当初集中力量优先解决英国问题,就不会面临如此复杂的战略环境。即使无法完全征服英国,至少也应该迫使英国退出战争,然后再考虑东进的问题。

海权时代的战略法则

马汉的海权论与英国的地缘优势

美国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马汉在其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指出,控制海洋的国家最终会控制世界。英国正是凭借其海权优势,才能够在面对陆权强国的挑战时立于不败之地。

英国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它既足够接近欧洲大陆,可以干预大陆事务,又有海峡作为天然屏障,可以避免被陆权强国直接征服。这种地理优势,让英国可以在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中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

每当欧洲大陆出现一个过于强大的霸权国家时,英国总是能够组织反霸权联盟,防止任何一个国家完全控制欧洲大陆。这种战略不仅保护了英国自己的安全,也维护了欧洲的力量平衡。

补给线的生死之战

在前工业时代和工业化初期,军队的补给主要依靠陆路运输。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海上运输变得越来越重要。海上运输不仅成本低、运量大,而且相对安全。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低估了海上补给线的重要性。虽然他们在陆地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无法控制海洋,他们的补给线始终受到威胁。

以希特勒为例,德国的石油供应很大程度上依赖罗马尼亚的进口。虽然罗马尼亚是德国的盟友,但这条供应线却非常脆弱。盟军的空袭不断破坏德国的炼油设施和运输网络,到战争后期,德军经常因为燃料不足而无法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

相反,英国虽然本土资源有限,但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能够从全世界获取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美国的参战更是让这种优势达到了极致,盟军的海上运输网络几乎覆盖了全球。

科技革命与战争形态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拿破仑时代和希特勒时代的技术条件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但英吉利海峡的战略价值并没有因此而降低。

在拿破仑时代,跨海作战主要依靠帆船和早期的蒸汽船。海战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舰队的数量和船员的素质。英国海军凭借其丰富的海战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在海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到了希特勒时代,航空技术的发展让跨海作战有了新的可能性。德国空军曾经试图通过大规模空袭来迫使英国屈服,但最终还是失败了。雷达技术的应用、战斗机性能的提升、以及英国飞行员的英勇作战,都成为了德国空军无法克服的障碍。

即使在今天,英吉利海峡依然是一道重要的战略屏障。虽然现代的导弹和空军力量可以轻易跨越这道海峡,但要进行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依然需要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支持。

中国古代的战略智慧

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

与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失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古代的秦国展现了高超的战略智慧。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严格遵循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原则,从来不在多个方向上同时开战。

秦国的地理位置其实并不占优势。它位于关中盆地,东边是崤山,南边是秦岭,虽然有一定的防御优势,但也限制了向外扩张的方向。然而,秦国的战略家们充分利用了这种地理条件,制定了合理的扩张顺序。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但秦国并没有急于四面出击,而是采取了渐进式的扩张策略。首先向西消灭了西戎,巩固了后方;然后向南攻击巴蜀,获得了丰富的资源;最后才开始向东进攻六国。

分化瓦解的外交艺术

在对付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技巧。它善于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对手的联盟。

比如,当赵国和燕国联合对付秦国时,秦国就拉拢齐国和楚国,让六国无法形成统一的反秦联盟。当楚国想要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时,秦国又通过外交手段让楚国孤立无援。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各个击破,绝不在同一时间面对多个强敌。每次战争,秦国都确保自己只面对一个主要对手,其他国家要么保持中立,要么被拖入无关紧要的冲突中。

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秦国还非常重视后勤保障。在每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之前,秦国都会进行充分的准备,确保军队有足够的粮食、武器和其他物资。

秦国在巴蜀地区建立了重要的后勤基地。巴蜀地区不仅土地肥沃,能够提供大量粮食,还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可以制造武器。这个后勤基地的建立,为秦国后来的东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比之下,拿破仑和希特勒在进攻俄国时,都面临着严重的后勤问题。他们的补给线过长,容易被敌人切断,这成为了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地缘政治的启示

新兴大国的崛起路径

在当今世界,虽然技术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失败仍然对新兴大国的崛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任何想要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新兴大国,都必须慎重考虑自己的战略优先级。不能同时在多个方向上与既有强国发生冲突,否则很容易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

现代的英吉利海峡可能不再是一道物理上的海峡,而是技术壁垒、金融体系、军事联盟等等。但其战略作用是相似的——它们都是保护既有霸权国家的重要屏障。

经济战与军事战的结合

现代的大国竞争,往往是经济战与军事战的结合。单纯的军事征服已经变得不太现实,但经济手段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上升。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实际上是经济战的早期尝试。虽然这个尝试最终失败了,但它展示了经济手段在大国竞争中的潜力。在今天,贸易战、技术战、金融战等等,都是现代版的大陆封锁

但是,正如拿破仑的经验所显示的,单纯的经济封锁往往是双刃剑。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任何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孤立对手的做法,都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害。

盟友体系的重要性

英国之所以能够抵抗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挑战,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拥有强大的盟友体系。在拿破仑时代,英国资助了多个反法联盟;在二战时期,英国又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支持。

这个经验告诉我们,在现代国际政治中,孤立的强国往往难以持久。即使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如果它没有可靠的盟友,就很容易被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付。

因此,任何有雄心的大国都必须重视盟友关系的建设和维护。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支持,也是为了防止潜在对手形成针对自己的联盟。

历史的轮回与变奏

地缘政治的永恒法则

从拿破仑到希特勒,从古代的秦国到现代的超级大国,历史似乎在不断重复着相似的模式。虽然技术条件在变化,但地缘政治的基本法则却具有惊人的稳定性。

控制关键通道、维护补给线安全、避免多线作战、建立可靠盟友关系,这些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被反复验证。那些遵循这些原则的国家往往能够取得成功,而那些违背这些原则的国家则往往走向失败。

英吉利海峡之所以成为两位欧洲征服者的滑铁卢,正是因为它体现了这些永恒法则的重要性。这道看似平静的海峡,实际上是一道战略上的天堑,它保护着一个海权强国,也阻挡着陆权强国的扩张野心。

技术变革的双重影响

虽然地缘政治的基本法则具有稳定性,但技术变革确实在不断改变着战争的形态和国际竞争的方式。

在拿破仑时代,战争主要是陆军和海军的对抗。到了希特勒时代,空军成为了新的决定性力量。在今天,太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等,都在重新定义着国家实力和军事能力。

但是,技术变革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让既有的强国更加强大,也可能为新兴国家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新技术。

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值得思考的是,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失败是否意味着挑战既有国际秩序注定要失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军事征服的道路。在今天,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和国际法的发展,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已经变得极其困难和危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秩序不会发生变化。新兴大国完全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关键是要有耐心,要有战略智慧,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

结语:智慧与野心的永恒博弈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故事告诉我们,仅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战略判断和合理的优先顺序。

英吉利海峡的诅咒,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的道理: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任何试图通过武力改变现状的行为,都必须慎重考虑自己面临的战略环境和可能遇到的阻力。

对于今天的决策者来说,这个历史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化世界中,任何大国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合作与竞争、对抗与妥协、野心与智慧之间的平衡,将决定着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

那道英里宽的海峡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它提醒着我们,在这个星球上,有些障碍是无法仅凭武力来克服的,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学会与这些障碍和谐共存,或者找到绕过它们的更好方法。

#图文涨粉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