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广场舞大爷横店逆袭短剧剧组为何争抢“董事长父亲”?

广场舞大爷横店逆袭短剧剧组为何争抢“董事长父亲”?

发布日期:2025-08-24 11:42    点击次数:193

车窗外,横店老街的灯还亮着。传说深夜里,有导演站在剧组门口掰着手指头焦虑。不是为了主角的票房号召力,也不是为某场艳压群雄的大场面——而是为了一张合格的“霸总爹”脸。你没看错,盛产流量套路的短剧江湖,这会儿居然缺起了老派的“董事长父亲”。信息员每天往群里扔消息,“找60+男,霸气、儒雅、贵气自带气场、台词过关,会穿西装最优”。消息像扑火的飞蛾,半天不到变了旧闻,可是真的,还是没人接下这活儿。

不久前,我在横店见过个小场面。夏夜,很闷,小饭馆里两个群演大叔嚼着花生、撸着串,一个在催,明天是古装还是西装。另一个嗤笑,说你以为“霸总爹”那么好演?这活儿是香饽饽,但难咬得很。不拿腔作势不行,一腔老辣又过了。剧组想找个像退休国企主任、又带点商界狠劲的面孔,真不是件易事。

镜头拉远,2025年上半年,浙江光短剧就备案了两百多部。不信你去横店问吧,这年头“存货”是年轻演员,但市场要“库存”的却是年届花甲的“家长们”。奇观就出现在这悄无声息的需求错位中。前几年,小鲜肉还在“王者荣耀”式炒流量,快手短剧一夜风靡后,30多岁的演员失业大军泪目——拍主角呢,轮不到你;演配角吧,年龄不对路。等回过神来,发现剧组疯了似的抢“爹娘”。

说句真心话,这“抢爹”现场和几年前高校抢“博导”几乎如出一辙。只当年找的是懂行的教授,这回找的是有点人生褶子的脸。

剧组的报价,也水涨船高。平时群演一天二百勉强糊口,能演“霸总爸”的,直接飙到400-800元,广场舞水准以上的,日薪三千起步。有据说跑剧组的,档期满到八月底,只因年纪合适,台词不翻车,穿西装不发憷。更有大爷玩起了初心本色,把老伴和广场舞搭子也拉下水,一起研究剧本、学哭戏。传闻某些组的道具车都被“爹团”包下,每天接送,风头一时无两。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在成都见过一个退休老工程师。他是单位有名的“老炸子鸡”,红光满面。退休后没事做,被熟人领进社区文艺团。哪成想,短剧爆火后,他摇身一变——“霸总爹”专业户。年图吃喝不愁,图热闹图存在。这类人,一朝进组,和小年轻干一场,夕阳无限好。

撇开热闹,细看背后有几分荒诞。按说中国哪会缺中老年?广场舞大军、社区骨干、退休人员协会,随便一城都能凑个千八百。但剧组真正愁的,是有“戏骨”底子的实在没多少。很多年里,影视行业迷信青春,但凡油腻一点,哪怕像李雪健这般“和光同尘”的气质,也不吃香。小鲜肉当道、剧组预算倾向流量,30岁就快变成行业“高龄”。演主角没戏,副角不是亲妈亲爹就是配角1号。时间过去,年轻演员苦熬难红,中老年演员则彻底被边缘化、断档。

这让我想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把整座仓库的库存都投资到牛奶和面包,哪天顾客忽然疯狂抢大米、鸡蛋,商家蒙圈了——不是卖不出去,是货压根不在手里。行业的定力和视野其实很短浅,这一轮“缺爹”荒正是短视战略的苦果。

别不信,演员几十年职业生涯被“人设年龄”卡牢,降龄演出成了新常态。你想象下,40岁的男演员扮演60岁的豪门老总,一身老年妆、涂粉打腮,观众只叹“嫩中硬凹”,哪有半分福尔摩斯里老福的精气神儿?“偷穿爸爸西装的儿子”,这话一点不夸张。

单位群里同事还曾委托我帮忙打听“父母角色演员”,原因之一是她家楼下广场舞姐姐,天天练气沉丹田,兴许就差一针鸡血,就能走上横店的舞台。本以为这是笑谈,没想到社会舆论里真冒出了“银发演员培训班”的呼声。微博、公众号上,类似段子比正经招聘还多“建议社区广场舞队改作‘表演基础班’,退休领导可以本色出演‘董事长父亲’”;“谁家有会背台词的大叔,赶紧去群里应聘”。戏谑归戏谑,这其实暴露出行业的深水涟漪过去只信青年才俊,如今却要大爷大妈来补位,是否也该反思下选角逻辑?

浙江横店是影视众生相的风向标。业内已不是一两个副导演发怨气了,连横店演员公会都打起了“中老年演员库”的主意。他们放宽标准——不强求科班出身,不用“铁证如山”的作品积累,只要会台词、能收放表情、扛得住拍摄大夜班就行。银发群体被再度激活,从退休社团一路杀到片场——“银发演员特训营”号称开设了十多个实用小课,什么哭戏、走位、记台词,连场务的“翻本子”环节都安排上了。导演组还请来真正懂行、吃过苦头的老演员,指点从生活琢磨表演的诀窍。有的班上一边喝菊花茶,一边琢磨怎么演哭戏才不出戏;还有的班干脆拓展到“子女应聘”,搭配家长一起组团试镜。时代变了,但松紧之间的市井气和功夫,倒显得比一腔热血还管用。

也有剧组早早嗅到了机会。丝毫不掩饰地“内容升级”,比如以“退休后我成了豪门奶奶”“广场舞之恋”“家长里短的烦心事”做壳子的短剧,不玩特效大场面,不堆砌残酷青春,而是以生活为轴,写大爷大妈心事。自此“霸总爹”的外壳下,真实的情感体验成了“通货”。你或许会嘲笑,这些剧终究跑不过流量的边界,但短剧的底色就是“讲天南地北的咸淡事”,一如老舍笔下的《茶馆》,戏里事也许虚构,但表演的筋骨必须真实。

要说内容同质化的危机早已伏笔已久。“霸总爹”虽火,可广电总局一年多前就出手,整治“霸总雷剧”。现实是胆战心惊,母题要变,观众品味也在变。眼下转型的方向很明朗,一边是依旧排队的“霸总爹”,一边是逐渐冒头的现实题材。去年有几部以家庭、养老、职场奋斗为主的短剧,没料到好评如潮。有的网友甚至自嘲“我不需要看‘霸总爹’,只想看看平常人怎样耐心过完普通的一天。”导演们也逐渐醒悟,真正能出圈的中老年演员,未必要“脸谱化”地演老板,他可以是保安、退休司机、饭店掌勺——只要生活感在,戏就灵。某个忙得不可开交的副导演曾悲鸣道,不是我们不想创新,是市场太现实,归根还是剧本太窄、选择太少。但既然中老年演员供不应求,这显然是内容深耕的一个好机会。

表面上,“缺爹”只是行业供需错位的一时尴尬,其实底下藏着中国演艺圈最本质的问题人才梯队的断层和审美惯性的固化。偶尔也会听到资深制片人感慨,“高龄演员已经成稀缺资源”。我遇见过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戏骨,赶了一天夜戏,收工回程时打瞌睡。导演悄悄叮嘱司机慢开,怕他身子骨吃不消。演惯了正剧的老人,有一次随手拎着茶缸子出镜,结果“本色出演”效果奇好,演出后竟有粉丝专门翻他老年的同款茶缸。这种生活的“肌理”,恰是流水线新面孔模仿不来的。

再谈细节,剧组里永远流传着无数关于“假扮爹”的段子。某年深秋,横店某租赁服装的门口排了长龙,无一例外,大家都在等那几套最像“集团董事长出席签约仪式”的黑色西装。“硬凹”的年轻演员躲在厕所擦掉半边假白发,另几人翻手机,搜集领导发言的视频琢磨神态。站在导演身侧的场记女生小声吐槽“真想把我爸请过来,本色出演省事!”但这热闹背后,其实是演员专业化成长通道的塌陷。没有充足的中年戏骨,也没有耐心去培养新一批银发表演者,新老断层其实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

难怪行业里有观点指出,短剧的“霸总爹”依赖,其实是时代流水线产物与现实观众需求的错配。剧本写着外强中干的家长,导演却指望演员靠人生苦辣撑场面,表演的真挚和牢靠感,靠“倒腾”不回来。倒是银发经济意外催生了培训市场,“老年演员速成班”在网上呼声高涨。这也许是中国中老年人的又一次职业身份再造,就像当年盛行的“下海经商”“广场舞革命”一样。谁说人生一世只能有一种青春呢?

提个“缺爹”的小离题。几年前河北有个退休的老社区书记,被儿女迷上了短剧。儿子怂恿“咱们家那口音、腔调、见识,不比小说里那‘爹’生动?”老头一试,居然拿下了小镇剧组角色,还和流浪动物保护协会的朋友一起拍过公益短剧。戏外是孙子绕膝,戏里讲“子承父业”的故事。观众里,谁能辨真?

这样琐细的“穿插记忆”,其实正是中国社会代际流动的注脚。一代戏骨走下神坛,原以为后浪能顶上,哪知中年人“青黄不接”,只能靠广场舞队长临阵救急,看的不是基本功,是近乎生活本能的经验。再往纵深一挖,也隐约能看到三代人对“身份感”的渴求祖辈是信纸上稚嫩写下的家训,父辈是钢笔下庄重的叮咛,今天则换成“短视频里的父母形象”。角色变了,真实和情感却一以贯之。

别笑。中老年演员的珍稀,在笔者不只是数据的供需错位,更是整个社会在“新老交替”中的集体窘境。家庭结构小型化、居住模式分散化下,银发一代往往在社会舞台失声。短剧里的“霸总爹”热,不正是都市群体对“有担当的家长”形象的另一种心理回归?而大妈们自信地披上戏服、亮相银幕,仿佛也宣告着“我们不是退场的配角,我们也有自己的主场。”

笔者脑海还残留着某份政策文档的油墨味,和那夜采访片场时空气中混杂着汗渍和冷却液一同飘散的金属气息。那些从夜色下疾步而过的大爷大妈,眉梢都是不服老的心气儿。短剧行业其实借着“缺爹”之名,为中国社会的世代转型谋划了一场现实版的银发突围。

写到这里停顿片刻。窗外汽车按喇叭,一时难辨是酒店送餐员还是夜晚赶场的群演司机。忽然有一点小感慨。谁能料到,这年头中老年演员成了短剧主力军?行业转型的腾挪,比任何标准化剧本都现实得多。

是时候放下“霸总爹”情结,把银发经济和真实生活写进剧本了。也许我们的家长们,下一个在横店出镜的角色,就是他们自己。到那时,生活阅历和社会智慧才是最坚不可摧的演技教科书。而我们,正需要这样的“真实”把短剧从云端拉回土地,让屏幕多一点温度,多一点生活的褶皱。

至于,下一场“家长里短”、“邻里纠葛”会由谁饰演?说不定正是你家饭桌边喝粥嗑瓜子的那个人。

你问我怎么看银发演员走向短剧舞台?我的答案朴素而坦率他们不是补位的替身,而是现实感和戏剧张力的天然缔造者。职业黄金线之外,人生阅历的褶皱才是真正的、无法速成的贵气。至于机会多不多,其实全凭行业和观众愿不愿意给“生活本色”一次掌声。

还是那句话——等哪天你妈跳完广场舞、你爸刷完短视频,说要去横店体验一把“霸总爹”,别阻拦。他们不是去圆年轻的梦,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时代的邀请——那舞台,理应有他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