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工建交五大银行同步刊发重大通知
“以后银行里没人盯账了,你们的钱还安全吗?”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进聊天群,屏幕瞬间刷出几十条“真的假的”。9月25号晚上,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先后发公告:监事会就地解散,活儿交给董事会里的审计委员会。没有预热,没有缓冲,直接砍掉了运行二十多年的内部监督岗。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监事会”这三个字,居然是在它消失的那天。
监事会到底干嘛的?通俗点,就是股东请来的“账房先生”,专门瞪大眼睛看董事会和高管有没有乱花钱、乱放贷、乱投资。它不能拍板,但能拍桌子,发现漏洞可以要求纠正,必要时还能代表公司起诉董事长。现在五大行说不用了,同一套人马在董事会里再开一桌,自己审自己。消息一出,股吧里有人拍手,说少一层婆婆少一份工资,年报能好看几个点;也有人捏汗,觉得把裁判和运动员塞进同一间更衣室,比赛结果还怎么信?
翻公告原文,最扎眼的是一句“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原监事会职权”。审计委员会原本就干审账的活,可它归董事会管,委员大多是执行董事,换句话说,以后让高管自己查自己。银行解释“按照公司法与监管新规可以这么办”,确实,金监总局去年12月17号发过一纸通知,允许金融机构不设监事会,把监督权塞进董事会。法规给开口子,五大行就齐刷刷钻过去,动作一致得像排练过。市场买账不买账?消息公布当晚,五家股价都没掀大浪,甚至有两家微涨,似乎资金早就知道剧本。
可散户不这么看。一位老股民把历年公告翻出来,截图发到论坛:2019年工行监事会一年开出37条整改意见,2020年建行监事会对一笔海外并购提出质疑迫使管理层补充担保,2022年交行监事会点名批评某省分行违规放贷。现在这些“挑刺记录”可能成绝版。有人跟帖调侃,“以后年报里的‘监事会报告’直接空白页,省纸环保”。笑归笑,心里打鼓:少了这一道坎,坏账会不会悄悄长大?要知道,国内银行利润八成靠息差,息差又靠贷款质量,贷款要是被少数人说了算,风险就像湿棉花,外表白净,点火就闷烧。
银行内部员工透露的节奏更细。监事会原来十几号人,背景要懂财务、懂法律、懂信贷,年薪不算顶高,可话语权不低,签字前敢把项目卡半个月。合并后,这些人要么转岗去审计部,要么提前退休,空出的编制没再招人。一名前建行监事私下说:“以前开项目评审会,我们坐后排,谁要是把风险遮着掩着,我能当场要材料;以后我坐在董事会圆桌,旁边就是分管副行长,气氛变了,话不好说得那么直。”语气里透着别扭,也透出人情社会的现实:同一张桌子吃饭,谁好意思总掀桌?
监管层面给的理由是“压缩治理层级、提高效率”。从数字看,监事会确实花钱。五家银行一年给监事发工资、开会、调研、出差,加起来接近两亿元,合并后这笔开支能砍掉一半。可跟十几万亿的资产比,两亿元只是九牛一毛。投资者更关心的是,省下的这根毛会不会换来更大的隐患。去年美国硅谷银行倒闭,独立审计报告事后被痛批“流于形式”,原因之一就是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重叠度太高,风险声音传不到外部。国内五大行体量远超硅谷银行,真出一次类似事件,代价可不止两亿。
也有人替新规找补:国外很多大行确实没监事会,靠独立董事加审计委员会扛监督,看上去跑得挺稳。可别忘了,人家的股权高度分散,董事会里坐着各路基金、养老金代表,谁和大股东都不太熟,天然互相盯防。国内大行股权集中在中央汇金、财政部,董事会里执行董事占多数,独立董事再勤勉,投票时也拗不过人多。把监事会撤了,等于把原本就弱的外部监督再削一层。有人形容,“把防盗门拆了,说屋里还有监控,可监控也是自己装的”。
公告里反复出现“不会对公司治理造成不利影响”,这句话像免责条款,却没法量化验证。股民想看到的是后续动作:审计委员会里会不会加派外部董事?委员的提名要不要经过股东大会单独表决?发现问题有没有直接上报监管的渠道?这些细节没写进公告,只能以后一份份会议纪要里抠。抠不到,就意味着监督被“内化”,风险被“沉默”。
再往下想,五大行带头,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跟不跟?答案是大概率会。监管文件面向全国金融机构,口子一开,谁留着监事会谁显得成本高,市场倒逼机制下,跟进只是时间问题。也许明年此时,A股上市银行超八成都会写“不再设立监事会”。到那时,整个银行业内部制衡架构将彻底改写。写好了,是效率革命;写坏了,就是风险堆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金融治理的坑常常埋在“省事儿”里。
普通人能做什么?别把存款当唯一避风港。公告里没提存款保险受影响,50万以内国家依旧兜底,可超出部分就得靠自己分散。买点国债、弄点货币基金、学点基础理财,把鸡蛋放几个篮子,总比把所有希望押在“自己监督自己”的报表上踏实。监管层也要习惯听噪音,让审计委员会的会议记录、投票记录、异议记录定期公开,接受市场放大镜检验,真有问题时不护短,该罚款罚款,该换人换人,才能让人相信“拆门”不是为了“遮丑”。
夜深了,五大行的公告挂在官网首页,字体冷静得像手术刀。刀口划掉的不只是十几个人名,而是一道运行多年的内部防火墙。火会不会烧起来,谁也不敢打包票。毕竟,银行赚钱靠信用,信用靠透明,透明靠有人敢大声说“这不对”。现在大声的人被请进了同一间包厢,话筒还握不握得稳,时间会给答案。你觉得,以后财报里的数字,会更真还是更假?
热点资讯
- 2025-07-05伊能静秦昊巴黎甜蜜同游, 身材变化引网友热议
- 2025-07-31潘江担任山西男篮主教练 曾执教青年队多年
- 2025-07-26《英雄联盟》冠军选手:大乱斗比单排更有训练价值
- 2025-07-18隐士林逋写下绝美情歌,生活简朴却情感丰富,让人唏嘘不已
- 2025-09-18击败葛优、刘烨、易烊千玺,27岁河南籍演员获金鹿奖影帝!
- 2025-07-02这还一个都没有呢!文胖:湖人在本周结束前甚至可能签下两名中锋
推荐资讯
- 平台型网络安全提供商斗象科技完成2亿元桥梁战略轮融资
- 鞠婧祎新写真美炸热搜,粉丝疯狂刷屏“美到窒息”“内娱公主天花板”
- 台风夜的温情故事背后,是一套让你无比安心的冷酷生存法则
- 歧路旅人大陆的霸者: 7月第二周, 新角色到谁了? 是否又带着体系
- GEO推广如何撰写社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