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进攻还是防御?机器狼的战场迷思

进攻还是防御?机器狼的战场迷思

发布日期:2025-07-29 09:55    点击次数:144

前不久,相信央视播出的,我军步兵和四足机器人的演训片段,大家已经都看过了。耐不住很多人想听,我怎么来看待这一问题,那今天兄弟我就来聊聊。

首先,需要先纠正的一个观念是。

即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军队的武器装备,往往代表着该国最顶尖的科学技术成就。但这其实也并不意味着,军方所有的装备(包括研发和列装的),就一定是最符合实际作战需要的。

譬如,我们都知道制导炸弹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于其中的芯片。然而就作战来说,这玩意儿毕竟是消耗品。故而在考虑成本的综合因素下,其核心指标更多是基于恶劣环境下的耐受性和扛电辐等方面。为此,很多军用制导炸弹的芯片性能,其实是不如民用芯片的。

再一个问题是,有时候军用的武器研发,也并非从来就是一帆风顺和高瞻远瞩的。拿著名的67式通用机枪来说,其研发人员一开始是基于对印作战中,53式重机枪过重的经验出发。试图将67式作为轻重两用机枪来使用,以此弥补连排支援火力上的不足。

但实战中却发现,尽管67式的火力不算差,也做了减重。可最后整枪的全重,仍然超过了24公斤。且射手暴露面积大不说,后座力还不小。

而且,因为特殊时期的钢材和生产环节等等问题,最终导致该枪的故障率频发。以至于在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中,参战部队反而将其大量替换为原来的53式和57式。

与之相对的,国外这种例子其实也有很多。

比如早期在两次大战前后,同期的各种“奇葩脑洞”就十分常见。

再一个,你还真别以为这些装备,就好像只是发生在离我们很远的两次世界大战里。事实上,哪怕是90年代美军的FCS未来战斗系统,其何尝不是概念设计完美,可最后一地鸡毛呢?

除此之外,正如俄乌战争一样。

如果单看2016年以前俄军发布的作战手册,你就会发现。大毛自己也是强调无人机使用的。可这并不妨碍它在2022年-2023年之间,吃了大量小型无人机的亏。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军用就一定代表最先进和最实用的概念,进行去魅。甚至于说,如果一款技术装备不能与其军队的战法理论、作战体系、假想敌乃至作战环境相融合,那么即便它的技术再先进,却也并不足以真正为其赢得决定性的胜利。

典型的例子,正如二战中德国的虎豹和苏联的T34。前者在单车的技术性能上,无疑是比后者更出色的。然而问题在于,它架不住后者的产量优势,所形成的巨大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二战中,德国生产的虎豹加起来不到1万辆(另说1.5万),而苏联仅T34一项就超过了5万辆。且更怕的是,苏联还将这一产量跟其作战理论做了深度融合。

所以说,如果一个技术装备不具有产量优势、不能很好的形成完整作战体系。那么,任你技术再是先进、装备再是华丽,也终不过是虚有其表罢了。

好,那话说到这。

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现代四足机器人的实战价值呢?

必须先说明的是,就我个人的角度。实际上,我认为包括从最早研发该装备的美国到PLA,对于现阶段足立式机器人的作战定位,或者说对于现阶段陆军体系中的小型无人作战系统,都存在相当的认知偏差。

首先,从现有的技术角度出发,只是因为近年来类似GPT等大语言模型的进步,才使得一下子人工智能成了最时髦的技术名词。但正如我前面文章里曾经说过的,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足以使得现有的技术装备,可以完全脱离人的操作。

而且某种程度上,与海洋、天空一望无际、敌我分明的情况不同是。陆军地面作战中的环境,实际上是要更复杂得多的。在这种情况下,想完全由AI来实现自主索敌和自主开火,至少30年内还不可能。

譬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方在进攻城镇居民地时,当前有什么手段可以有效区分,隐藏在平民中的潜在敌对武装力量呢?要知道的是,这个是哪怕目前人类军队都无法有效做到的事,更何况是还不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无人作战系统。

说到这,可能有些人会说,你当我傻啊。

难道我就不会舍弃巷战,而把机器战狼专门用于野战攻坚?

初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在这种大规模的野战中,平民早就跑光了。但深入来说,却也并非毫无商榷的余地。

首先,仅从目前公发的传媒信息看,无论是美国的波斯顿动力,还是咱们国内兵器装备集团所开发的机器狼,根据其武器系统大致分为喷火型、射击型、榴弹型、反坦克型以及发烟型。

而其中,又以步枪射击型和反坦克型的演示视频最多。想来,如果喷火型和榴弹型要做到能持续作战,那其所需的弹药携行能力,跟机器狼的体积是有着结构性矛盾的。

也就是说,如果机器狼要携带更多的弹药,那它的整体体格必须更大,而这就会进一步增加它稳定性上的负担。至于将机器狼的四足更换为轮胎或履带,那其本质已经属于UGV无人作战车辆的范畴了。

实际上,机器狼之所以采用仿生的四足结构,本质是希望它能模仿爬行动物,可以获得在越野跨障和横向机动上的优势。其前景虽可展望,但至少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却仍然费拉不堪。

故而包括老美在内,其实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部分披露出来的视频中,这些四足机器人大多都被用于阔野平地上。而在大部分的跨障演示,亦跟实战场景大相径庭。

从好的一面讲,机器狼作为机器不知恐惧,只要电源和弹药足够,它就能战斗到底。且它可以保证一直的低姿态,而不像单兵需要在屈身、匍匐和直立等等,不同的作战姿态间不断切换。

但问题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因为目前的机器狼还无法做到自主决策和射击,为此其必须严格处于操作人员的遥控范围内。即便未来采用了类似光纤FPV的办法,可以延申它的控制距离。

然而如果没法根本解决它的引擎、噪音、转向平衡、障碍跨越等等问题,那想要靠机器狼承担进攻性作战任务,就仍是不现实的。

甚至于,就算从目前的机器狼射击中,我们亦可发现。这些机器狼的观瞄系统仍主要集中在前方(估计不会超过180度),且其枪械也无法像坦克炮塔一样自行的转换位置。

由此,虽然视频显示将其与步兵分队相结合,但其实际进攻能力还是非常令人怀疑的。

事实上,以俄乌的例子来看。

当前的陆军地面分队在进攻中,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这么几个。

1.因为无人机、其他先进观瞄设备以及炮兵等间瞄火力的发展,使得陆军原有的待机地域和进攻出发地域,需较以往更远设置。

2.因为快速布雷技术的发展,以及无人机的响应时间提前,不仅进一步增大了进攻分队的展开距离、同时压缩了部队进行有效冲击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它也增加了进攻方装甲载具上的损失与消耗。而一旦失去后者,进攻方不仅缺乏更直接的火力支援,同时亦难以保证伤员的有效后送。

3.目前,各国普遍陆军装备的地面破障车等装备,因为其速度与守军布雷时间的差距,导致大部分现役装备,事实上跟不上部队进攻节奏的需要。每当破障突击车到达时,往往早已被敌方炮兵和无人机锁定,其进攻失利也就可想而知了。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实际上包括俄军和乌军在内,我们都可以看到双方所出动的地面无人作战力量,更多都采用的是轮式或履带式作战车辆。

当然了,俄乌双方的确都并非人类工业和科学技术上的领头国家。同时这点也并不完全就足以说明,仿生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就一定是错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美军在上世纪研发四足机器人到今天,这类人类脑海中的神兵利器,至今未有任何一个实战方,将其投入过真正意义上的实战。

就像我们都知道,坦克最早出现在索姆河战场,其首次大规模使用发生于1918年亚眠战役,而真正将其威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却是1939年的德波之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1918年的亚眠战役中,尽管协约国军队也集中了史无前例的400多辆坦克。但当时,这些坦克并未根本解决通讯联络、战术协同等等问题。是故,尽管协约国在开战头几天打得不错,然而后来还是被德军给挡住了,并没有形成像波兰战役那样的大崩溃。

机器狗的道理同样如此,假以它无法解决从集结地域到冲击地域距离变长、基层缺乏更有效的破障装备、机器狼操控距离与抗干扰能力待提升等等问题。那将其投入正面的进攻作战,就是非常鸡肋的。

事实上,即便在当前美军研发的UGV无人作战连队中,其无人载具也更多仍是被用来增加侦察观测力量和连排的火力支援。其原理很简单,一个新型作战单元的产生,并非是盲目的堆叠武器系统。而是需要综合机动能力、防护能力、火力能力、通讯能力、隐蔽能力、作战冗余,乃至产量等等一系列因素。

在上述前提下,虽然公发的报道称机器狼已经具备时速达8-15公里的机动能力。可实际上,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真正展现其该能力的视频,而这点其实非常可疑。

至于机器狼在恶劣天候、复杂地形,乃至上述地域中的隐蔽性就更无从知晓了。须知,早年波斯顿动力为美军开发的大狗,其原先就是被设想用来减轻步兵分队的携行负担,可最后还是因为噪声过大而最终下马。

讲到这,必须指出的是,我并非完全反对四足机器人的研发方向。而是基于现有技术条件和可能的战场环境来说,想要尽快将机器狼用于实战,那必须对其作战定位进行重新梳理。

实际上,以我个人愚见。

机器狼更多的作战用途并非在进攻上,而是在防守上。

这点诚如我之前,在一篇关于俄乌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以目前俄乌战场的景象来看。

因为无人机和远程火力的威胁,无论进攻方还是防御方,其队形的间隔均较以往更大。由此,这就造成既往需要由一个排防守的地段,现在可能更多被一个步兵班,乃至一个火力组所取代。

而人类士兵除了要吃喝拉撒睡,又因为安全因素而必须尽量完善其堑壕工事,但实质上这和目前战场的进度和节奏又呈现一个冲突。即我们看俄乌会发现,双方常常缺乏时间、精力和装备,来挖掘比较体系的堑壕,许多地段甚至只能称为沟渠。

与此同时,包括FPV等小型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更使得目前的堑壕系统的通道如果横截面过大,则不易防备。横截面过小,则战斗中守军士兵难以机动。并且,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守军士兵往往只能基于猫耳洞来战斗,而并不像条令手册的要求能形成有效火力网的原因。

但如果说,我们将机器狗用于替代这些守军士兵呢?

比如说,理论上一个火力小组,不再依赖传统的步兵直瞄武器进行战斗。而是以他们为核心,在其四周散布机器狼作为火力网的基点。

相比于人类士兵很难在同一个地点待很长时间来说,机器狼只要电网不断,那它可以在指定地域待到最后。而且机器狼本身所需要的机动空间不大,甚至只要稍微进挖掘一个散兵坑,那它就可以很好的在该地域隐蔽待机。

至于防红外和伪装,除了依靠改进机器狼自身的系统外,亦可通过现有的无人机进行空中布设。而这点相比于挖掘一个大型堑壕来说,其工程量和暴露性都是更具性价比的。

与此同时,部署这样一个防御线的所需时间可想而知。而一旦快速形成这样一道防线,那不仅大大节约了双方目前的人力不足问题外。同时亦解决了前线因守军步兵过于分散,而导致的射击死角和火力网漏洞。

甚至于,如果这一套技术成熟后,还可以在上述基础上继续研发,具备空投型的机器狼作战部队。由此即是说,在未来我们可以通过空中机动,将大量以机器狼为核心战力的作战部队,以撒网式的分散布局,空投至敌后纵深的各个关键枢纽地带。

这跟现阶段空突部队所不同的是,现阶段的空中突击部队虽然具有比前者更为广泛的作战用途,可这同时意味着它的训练成本也很高,而且最低的出动规模至少也在营连一级。

但反过来,如果我们利用机器狼作为核心的纵深打击力量,其本身并不在于纵深的大规模穿插。而是通过星罗棋布的分散式卡点布局,来破坏和阻滞敌方纵深的后勤和交通,从而为主力部队的进攻赢得时间和机会。

与此同时,说难听点,这些由少量人类加大量机器狼构成的敌后卡点部队即便损失了,那相比于俄军空突部队在安东诺夫机场那样的失败,也还是更具性价比的。

从俄乌安东诺夫机场之战浅谈现代空突作战

也正因为此,事实上我个人的角度,至少在可预期的20-30年里。机器狼更多的用途,还在于防守和卡点。相对来说,目前地面的进攻部队,需要的是更具有速度和性价比的破障装备,以及运输装备。

而在这方面,机器狼实质上是不如UGV来得划算和高效的。至于说如何把目前现有装备集合在一个完整的进攻体系中,我在去年曾经写过几篇相关的文章,大家有兴趣的不乏点击查阅。

不靠谱的俄乌战场观察及经验总结(一)

不靠谱的俄乌战场观察及经验总结:坦克还是挖掘机?

不靠谱的俄乌战场观察及经验总结:步战车还是摩托车?

总而言之,一件技术兵器的发明成固然值得人们为之骄傲和欣赏,但如果不能和其作战体系、假想敌目标,乃至作战环境相适应,那其价值就还是有待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