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十年血泪!万亿钞票、五万美军葬身伊拉克,美国却为何仍执迷不悟

十年血泪!万亿钞票、五万美军葬身伊拉克,美国却为何仍执迷不悟

发布日期:2025-08-08 12:03    点击次数:169

二十年前,那场备受争议的伊拉克战争悄然落下帷幕,其留下的遗产却令人深思:美国耗费了天文数字般的金钱,牺牲了数千名士兵的生命,倾注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本想在中东塑造一个全新的秩序。然而,事与愿违,这场高昂的军事干预,最终却意外地将其主要的地区竞争对手——伊朗——推上了主导地位。这无疑是华盛顿战略布局中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

回溯至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事件之后,美国政府迅速将反恐的矛头指向了伊拉克。时任总统乔治·W·布什声称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与基地组织有所勾结,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核心理由。

然而,这些核心指控从一开始就缺乏确凿证据。二〇〇二年十月,美国国会虽然批准了动武,但联合国安理会始终未能通过对入侵伊拉克的授权决议。

尤其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二〇〇三年二月,时任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展示的所谓“证据”,包括那管声称装有炭疽粉的试管,后来被证实是基于错误情报。鲍威尔本人在卸任后曾公开承认,那次发言是他个人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

盲目出击,一厢情愿

二〇〇三年三月二十日,美英联军在未经联合国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悍然从科威特边境对伊拉克发动了地面和空中入侵。这场以“解放伊拉克人民”为名的军事行动,却将整个中东地区推向了长达数年的动荡。

联军的初期军事行动进展神速,不到一个月时间,美军就攻陷了巴格达。二〇〇三年四月九日,萨达姆的巨大雕像在巴格达被推倒,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彼时,小布什总统随即在“亚伯拉罕·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宣布“主要作战行动结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速战速决的乐观。然而,历史的走向却与这份乐观背道而驰。

战后的伊拉克,并没有如预期般迅速稳定。萨达姆的旧部转入地下,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二〇〇四年,费卢杰等地爆发了激烈战斗,预示着一个更为复杂的局面。

二〇〇六年,萨迈拉的阿斯卡里清真寺爆炸案,更是直接引爆了伊拉克国内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大规模的宗派冲突,其惨烈程度,被联合国形容为一场“内战”。

付出巨大,收效甚微

这场战争的代价,无论是金钱还是生命,都达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根据美国国会的数据,直接军费开支便高达一点三万亿美元。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更是估算,如果计入长期医疗、退伍军人福利和利息成本,其总成本可能攀升至惊人的三万亿到六万亿美元。这笔庞大的开支,直接导致美国联邦债务从战前的六万亿美元飙升至十五万亿美元,战争无疑是重要的推手。

人员伤亡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有四千五百零八名美军士兵在这场战争中阵亡,另有超过五万人因伤病,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承受终身痛苦。

作为主要盟友之一的英国,也付出了失去一百七十九名士兵的代价。同时,为美军提供后勤和安保服务的私人承包商,也有三千六百五十人死亡,超过四万人受伤。

然而,这些损失在伊拉克人民的苦难面前,显得尤为沉重。布朗大学的估算显示,伊拉克平民和军人的死亡总数超过五十万人。另有数据显示,暴力死亡人数在十五万至四十六万之间,而超额死亡人数更是触目惊心。

当初所承诺的“解放”,并未能为伊拉克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相反,这个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宗派冲突和持续的暴力袭击之中,社会结构也随之撕裂。

从经济角度看,战争并未如某些人预期的那样带来巨大的石油收益。虽然战前油价徘徊在每桶三十美元左右,但在战争期间,特别是二〇〇八年,油价一度飙升至每桶一百四十七美元。

然而,美国并未直接控制伊拉克油田。伊拉克的石油主要出口到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美国公司更多获得的是部分服务合同而非直接的石油财富。

伊拉克自身经济虽以石油为主(占GDP的百分之六十五),却长期面临高失业率和严重的腐败问题,全国贫困率高达百分之二十。这种经济上的困境,至今仍困扰着伊拉克。

这场战争真正的获利者,并非美国国家整体或普通民众。恰恰相反,那些军工复合体,如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因获得巨额武器订单而利润大增。

石油巨头如埃克森美孚等,也因油价飙升和后续服务合同而大赚一笔。然而,这些局部且短期的暴利,并未转化成为美国民众的福祉,反而让国家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中东乱局,伊朗受益

这场代价高昂的战争,不仅未能给美国带来预期的战略回报,反而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真空最终被一个美国最不希望看到的玩家填补了——那就是伊朗。

在萨达姆执政时期,他所代表的逊尼派伊拉克,曾是中东地区制衡什叶派大国伊朗的关键力量。推翻萨达姆政权,无疑是为伊朗清除了一个长期以来的地缘政治宿敌,从而打开了其影响力向西扩张的通道。

为了应对恶化的局势,小布什总统在二〇〇七年下令增兵两万余人。暴力事件有所下降后,二〇〇八年,美伊双方签署协议,确定了美军撤离的时间表。

二〇〇九年,贝拉克·奥巴马总统上任后,履行了竞选承诺,加速了从伊拉克的撤军进程。二〇一〇年八月,美军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

最终,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最后一批美军彻底撤离伊拉克,标志着这场持续了近九年的战争正式画上了句号。然而,美军的撤离,并未给伊拉克带来预期的稳定。

相反,权力真空进一步加剧,为极端势力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二〇一四年,正是这个权力真空的直接产物——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趁势崛起,迅速占领了伊拉克北部大片区域,包括摩苏尔等重要城市。

ISIS的猖獗,迫使美国不得不重返伊拉克,再次进行军事干预。以“反恐”之名,美国似乎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不得不收拾自己制造的烂摊子。

战后,伊拉克的政治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什叶派为主导的政府上台执政,而这个政府,无论是从信仰上还是从地缘政治上,都天然地亲近什叶派大国伊朗。

德黑兰方面通过支持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民兵组织,派遣军事顾问,以及进行经济和文化渗透,将巴格达逐步纳入其势力范围。美国不仅未能收获一个亲美的伊拉克,反而间接促成了一个从德黑兰延伸至巴格达的“什叶派走廊”,彻底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

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则利用战争后的混乱局面,进一步巩固了其自治地位。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合作,但其主要目标是建立独立的库尔德地区,这本身也为伊拉克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挑战。

直到今天,伊拉克依然面临着根深蒂固的宗派矛盾、无处不在的腐败以及零星的暴力袭击,所谓的“民主化”进程,也往往是徒有其表,效率低下。

胜利的代价

伊拉克战争的最终遗产,显然并非一个自由民主、稳定繁荣的新中东,而是一个更加混乱、动荡不安的地区格局。美国在伊拉克的影响力相对下降,而伊朗的影响力却史无前例地增强。

这无疑让这场战争的“胜利”二字显得尤为刺眼。美国赢得了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术胜利,却输掉了整个区域战略的和平与稳定。

这场耗资巨大、牺牲惨痛的战争,清晰地证明了军事力量并非万能的工具。它无法简单地创造符合自身利益的政治秩序,也无法轻易地抹去根深蒂固的文化、宗教和民族矛盾。

相反,武力干预往往会带来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复杂且深远的后果,这些后果的破坏性,往往比最初要解决的问题更为巨大。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警示性的案例。

它的历史回响,不断提醒着未来的决策者们,在考虑动用武力之前,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之后会发生什么?”真正的胜利,不应仅仅是战场上的旗开得胜,更应是战略上的长远收益与区域的持续稳定。